在国内经历了从草根爆款到平台资本合力推动的快速发展后,微短剧这一轻量化内容形式,正加速走向海外。凭借节奏紧凑、剧情高能的特点,它迅速吸引了全球观众的注意,成为近两年文化出海中的一匹黑马。

 

不过,内容“走出去”并不代表就能“走进去”。不同市场有不同的文化语境和消费习惯,微短剧在海外的探索也面临不少挑战。为了适应这些差异,内容团队在制作模式和商业化路径上不断尝试、调整。从“搬出去”到“融进去”,中国微短剧正在经历一次转变,朝着更成熟的出海模式演进。

 

接下来,我们将聚焦微短剧国内发展进程,海外三种主流生产路径,并结合北美、日韩、东南亚、中东四大市场的特点,观察微短剧如何真正实现文化适配与商业突破。

 

微短剧的兴起与国内市场的探索

 

1、萌芽期:2012年-2018年

 

微短剧在国内市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2010年代。2012年搜狐视频推出 《屌丝男士》。2013年优酷与万合天宜联合出品《万万没想到》。在这个阶段,无厘头搞笑始终是微短剧最重要的标签。低成本的制作团队加颇具草根气质的台词剧本,使得其更接近于分集小品。
2017年,主打悬疑恐怖风格的《不思异:辞典》上线播出。这一条有别于草根搞笑的微短剧风格之路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但此刻,微短剧的变化更多还是题材上的分流,真正改变牌局的新玩家还尚未入场。

 

2、探索期:2018年-2020年

 

2018年,爱奇艺推出首部竖屏微短剧《生活对我下手了》。该剧首集用户点赞量达25万,评论量突破1万条。

 

爱奇艺CEO龚宇曾提到了一个数据:中国70%以上用户使用竖屏观看方式。《生活对我下手了》的竖屏模式,可以说是踩住了行业变革的风口,也掀起微短剧行业内“横屏转竖屏”的风潮。

 

另外,除了像爱奇艺这样的传统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也开始积极发力,布局微短剧行业。2019年快手上线微短剧内容入口“快手小剧场”; 2019年抖音启动“抖音出品”招募计划,寻求微短剧等内容合作。可以说,各家都在招兵买马,摩拳擦掌,企图在这片蓝海分一杯羹。

 

2018年,爱奇艺推出首部竖屏微短剧《生活对我下手了》。该剧首集用户点赞量达25万,评论量突破1万条。

 

爱奇艺CEO龚宇曾提到了一个数据:中国70%以上用户使用竖屏观看方式。《生活对我下手了》的竖屏模式,可以说是踩住了行业变革的风口,也掀起微短剧行业内“横屏转竖屏”的风潮。

 

0cc62a280e9105094af602128a14d6c6_78d74f2f25.png

 

另外,除了像爱奇艺这样的传统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也开始积极发力,布局微短剧行业。2019年快手上线微短剧内容入口“快手小剧场”; 2019年抖音启动“抖音出品”招募计划,寻求微短剧等内容合作。可以说,各家都在招兵买马,摩拳擦掌,企图在这片蓝海分一杯羹。

 

3、爆发期:2020年至今

 

随着多方平台资本入场,微短剧逐渐成为了一个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并迎来其高速发展的阶段。

 

根据破晓东方发布的《2025微短剧市场发展洞察报告》,2020年我国的微短剧市场规模在9.4亿元左右,不足当年电影票房的5%;到了2022年,微短剧规模已经跃升至超过100亿元,约等于当年电影票房的三分之一;到了2024年,微短剧规模已经达到504亿元的惊人规模,反超当年电影总票房。

 

就其发展动因,政策和平台可以称得上是两大主推手。2020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中增加了网络微短剧类别;同年12月,广电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微短剧的定义、审核标准、审查细节等要求。

 

另一方面,各大平台也纷纷乘上这趟东风快车。2020年年初,微信付费微短剧小程序上线,投流微短剧的雏形出现,开辟了新的商业模式。2021年,快手升级“星芒计划”为“星芒短剧”,并与优秀创作者“知竹”计划合作孵化古风微短剧《长公主在上》。

 

国家政策的规范和大平台的入场给予了市场相当强的信心。一部分跨境交易者也从中看到商机,企图将微短剧搬运至海外,进一步扩大市场。

 

微短剧的三种出海路径

 

随着微短剧在国内市场的发展逐渐成熟,一批敏锐的内容出海者开始尝试将这种高频、强情绪、短节奏的内容形态复制到海外。然而,面对陌生的文化环境与用户偏好,微短剧的“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从“照搬国内成功经验”到“根据海外市场特性本地化改造”,行业经历了多种尝试与迭代。可以将这些探索大致分为三种典型路径:好莱坞模式、翻译搬运、本地化。

 

1、第一批“试水者”:好莱坞试错

 

最早尝试短剧出海的并非中国玩家,而是美国公司Quibi。它采用的是典型好莱坞制作模式,邀请明星、采用电影级拍摄标准,打造“5分钟一集”的精品内容。每分钟制作成本高达12.5万美元,企图凭借质量打动用户。

 

但Quibi的商业模式严重脱离现实:它坚持订阅制收费,仅能手机端观看,结果在上线6个月后便宣布停运。用户对付费意愿低,平台内容调性也难以与大众短视频消费习惯接轨。

 

这一失败经验表明:微短剧的魅力并不来自于高成本制作,而是节奏快、情绪强、好传播。

 

789e5f654cf354ab9f725dc3db500219_2c329e9052.jpg

 

2、“轻出海”:翻译搬运

 

在Quibi的失败之后,另一种生产模式正在悄然兴起。将国内爆款微短剧翻译成多语种版本,以英文字幕或配音打入海外市场。

 

这一方式成本低、上线快、回收周期短,很快在东南亚和华人聚集区打开市场。但到了欧美等文化差异显著的地区,问题就显现了:面孔不熟、场景遥远、剧情设定难以共鸣,如婆媳关系、赘婿逆袭等“东亚叙事”,在西方观众眼中显得陌生甚至难以理解。

 

这一阶段证明了:低成本可复制,但文化适配是横亘在出海路上的一道坎。

 

3、真正迈向“文化领航”:本地融合

 

为了真正打动海外用户,一批内容方开始尝试“从海外出发”的思路:在海外取景、聘请本地演员、围绕在地文化定制剧本,同时保留微短剧的高情绪、强反转等结构特点。比如,加入吸血鬼、狼人等西方流行设定,将“霸总”“纯爱”等中国爆款模式重新本地化包装。这种混合打法在北美、日韩等市场逐渐打开局面,不仅提升用户留存,还激发了更高的付费意愿。

 

在这一模式下,不同平台也呈现出差异化路径:有的平台选择全流程自营,从内容制作到广告投放、运营转化一手包办;也有平台采用“自制+采购”结合策略,通过引入外部版权内容降低制作成本、加快内容上架节奏。无论采取何种方式。

 

本地化自制剧都标志着微短剧出海的一次关键转折——不再是简单输出中国故事,而是借助短剧形式与叙事结构优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容重构与文化融合。

 

全球市场格局,四大区域各显特色

 

随着内容形式与运营策略的不断本地化,微短剧在全球市场逐渐跑出不同轨迹。北美、日韩、东南亚与中东,作为当前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市场,各有其文化基调、用户结构与商业潜力。

 

1)北美市场:内容付费最为成熟

 

北美是全球微短剧收入最高的地区。2023年,美国市场内购收入占全球57.84%,2024年虽略有下滑,仍保持超过50%的市场份额,约合2.9亿美元。

  • 核心用户:25岁以上女性为主力
  • 热门题材:吸血鬼、狼人等奇幻设定+本土霸总言情
  • 变现模式:以内容内购为主,RPD(每用户平均收入)高
  • 挑战与机会:文化接受度高,愿意为剧情买单,但对支付流程的便捷性要求也更高

 

0c3a7271c84f5b6ab2ea9b9b9315cb5c_a6c0e44a57.png

北美微短剧 Fake Married to My Billionaire CEO , True Heiress vs. Fake Queen Bee and Billionaire CEO's Secret Obsession.

 

总结:北美是最成熟的付费市场,但竞争激烈,需提升转化效率与变现能力才能突围。

 

2)日韩市场:本土内容崛起中

 

日韩用户内容消费能力强,愿意为优质微短剧付费,市场份额稳定增长。日本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10亿美元,韩国虽规模较小但增速显著。

  • 用户偏好:职场伦理、家庭矛盾、都市甜宠
  • 付费习惯:与小说、漫画等长期数字消费文化挂钩
  • 本地竞争:电视台等传统内容巨头陆续入局,竞争加剧
  • 内容趋势:狗血桥段+情感反转,融合韩流叙事风格
5c3fb8b734185232bac1b998a7a80584_60fb0d5ccf.png

日本微短剧:お嬢様のパワハラ退治

 

总结:日韩市场适合长期深耕、逐步拓展内容矩阵。

 

3)东南亚市场:流量高地,广告变现为主

 

东南亚拥有全球最高的微短剧App下载量。印尼、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是核心增长地区。

  • 核心用户:25~34岁年轻群体为主
  • 内容偏好:男频看爽文打脸、女频爱灰姑娘逆袭
  • 语言文化优势:华人多,文化接近度高,利于翻译出海
  • 变现模式:广告驱动为主,用户付费能力较弱
0bb6320afffaae7faedd51cfd0bc1da7_5b6770d2d0.png

东南亚微短剧:梅花香自苦寒来

 

总结:东南亚地区的挑战在于单用户收入低,对支付产品的广告变现能力、低门槛小额交易处理提出较高要求。

 

4)中东市场:高潜力蓝海,文化门槛高

 

中东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因人均GDP高,用户付费潜力极具吸引力,许多内容方将其视为“下一站爆发点”。

  • 观众偏好:神话传说、王子灰姑娘、纯爱题材受欢迎
  • 文化挑战:宗教规范严格,剧本与拍摄需高度在地化
  • 制作成本高:本地拍摄周期长,政策监管多,运营门槛高
  • 支付壁垒:需要适配本地合规要求,提供分期、小额、预付等多种支付形式支持
40d88ebbb2379f18fbf7cbb06bc8472c_fa9e012c47.png

中东微短剧:圣殿之王

 

总结:中东不是第一时间规模化的市场,但一旦进入,单用户价值极高,值得战略性投入。

 

PayerMax,助力微短剧走出“文化自信”

 

微短剧的出海故事,不只是内容的文化适配,更是商业模式的重建过程。随着内容平台逐渐从“流量扩张”转向“用户转化”,支付能力正在成为支撑其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一环。

 

1、多元支付形态,匹配不同市场消费习惯

 

不同市场的支付习惯各异:北美偏好订阅与单次付费,日韩更注重会员和打赏,东南亚则以电子钱包和预付卡为主。单一支付路径难以满足出海需求,越来越多短剧平台开始引入多币种、本地钱包等支付能力,以提升转化效率。

 

目前,PayerMax业务覆盖东南亚、中东、拉美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支持600+支付方式、70种币种和20余种语言,并持有多地金融牌照及银行认证,具备全球合规与本地化服务能力。

 

ba686cba9b88a668b7fc54a4b5eba3ba_ae59b7b0ef.jpg

 

2、Web端部署,提升转化与覆盖率

 

微短剧平台在出海过程中,正从单一的App内支付转向更灵活的Web端部署,以优化支付路径,提升转化效率。

 

以东南亚为例,当地用户偏好电子钱包和预付卡等本地化方式。平台通过接入本地支付渠道并开放Web支付通道,有效降低了流失率,提升了非App用户的支付完成率。PayerMax可为微短剧平台提供支付支持,涵盖多币种结算、本地钱包接入与合规对接等服务。

 

b0c6f9aa21193cc77b5ca1f2c5ca37a0_af956caa04.png

 

结语

 

从“野蛮生长”到“全球领航”,微短剧的出海之路还在继续。它经历了摸索,也踩过不少坑,但也一步步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能不能走得更远,最终还得看内容是不是能打动人,商业上能不能站得住。而这背后,除了内容本身,支付、运营、合规这些看起来不那么“耀眼”的环节,其实都在悄悄决定着它能走多稳、走多久。